优秀的文明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好地方”扬州的独特品牌和标识。“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扬州的文明文化很有分量,这是对我们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最高褒奖。”正如市委书记夏心旻指出的,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就要不断彰显“好地方”的文化魅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人们心目中的“好地方”,肯定也是具有文化高度的地方。在传统语境里,一句“没文化”,往往意味深长,但凡有点理想和追求,都会避之唯恐不及。最起码今天,我们还没有听到哪一座城市说自己不重视文化,不大力发展文化。对于扬州这个“好地方”来说,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不断彰显“好地方”的文化魅力,迫切需要涵养三种眼光。
一是发展眼光。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出了一批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但像扬州这样,有着如此鲜明文化标识的城市,并不是很多。时代在发展,文化也在发展。向经典最好的致敬就是创造新的经典,而不是躺在大树底下吹嘘“祖上曾经富过”。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如果沉溺于落日辉煌,没事“吹吹老”有事“啃啃老”,都注定没有什么出息;只有树立远大的追求,保持清零心态,敢与往事干杯,这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扬州文化,立足当下,致力未来,让世人对我们的现在佩服,让后人为我们的今天自豪。
二是联系眼光。文化是发展的,不能留在“故纸堆”里;文化是开放的,不能守在“象牙塔”里。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发展到最后,只是几个圈内人,晒着太阳喝着小酒,听不得外界的一点议论;有时还以阳春白雪自居,不肯走出去,不愿服务大众,不愿面向市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且,今天我们已经迎来了大文化时代,发展文化要告别“书生之见”,要以一种开放的联系的眼光看到文化既有事业属性也有产业属性,文化既要高质量发展也要赋能高质量发展。放眼全国,“文化+”大行其道,出现了一批“独角兽”,有的进化为“巨无霸”。作为“好地方”,我们更要扭住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不动摇,以文旅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把文旅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三是辩证眼光。一段时间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让古运河重生”,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争当示范,走在前列,作出了包括组建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在内的一系列部署。这是我们的使命,何尝不是我们的幸运?扬州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我们这座城市满足世人向往再一次提供了机会。还要看到,文化发展存在“头部效应”,很多时候,不成高原高峰就成低谷洼地。从洼地走向高地,从高原走向高峰,需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名人名作,名企名品为突破口,对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标准,让扬州文化品牌“靓”起来,文化资源“活”起来,文化产业“强”起来,在我们面前有着无限的可能。
让我们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在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上做文章,在推进文明文化的活化利用上下功夫,努力把文化的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优势,活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动能,区域竞争的硬实力。(杨仲平/文)